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务公开 >

黄煌:从战火硝烟到心灵灯塔——一位老兵的双重使命

发布日期:2025-09-03 访问量:113次浏览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为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献出生命与青春80年后山河壮丽,岁月安宁那段烽火岁月铸就的精神丰碑依然在一代代人心中巍然屹立

黄煌,虽未亲身参与那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但他也是从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兵。他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深知和平的珍贵。在和平年代,他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奉献,成为了人们心灵灯塔的守护者。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是优秀共产党人忠诚的注脚,是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史诗,更是新时代“先锋”精神和榜样力量的生动体现。


少年从军,热血洒疆场

1928年9月,黄煌出生在广东龙川一个普通的农家。童年清贫,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养成了坚韧、正直的品格。19岁那年,他踏上征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奔赴华东、中南战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年轻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朴素信念,在13次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他不仅是战士,更是榜样——在龙东战斗中,敌军猛烈炮火倾泻而下,黄煌左臂负伤,血流不止,但他仍坚持完成任务,直至援军抵达。因英勇表现,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是战友眼中的“五好战士”,成为战友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楷模。

那些年,他在战壕中读过家书,在炮火中唱过军歌,在战友的牺牲中读懂了和平的重量。他常说:“我们打仗,不是为了当英雄,而是为了让后来的人不用再打仗。”

转战医场,仁心守安宁

1975年,黄煌脱下军装,转业至惠阳地区复员退伍军人医院,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身份变了,岗位换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面对当时复退军人精神健康领域的空白与困境,他主动请缨,投身于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对精神疾病认知有限,许多复退军人因战后创伤、生活困顿、家庭变故等原因罹患精神疾病,却得不到及时治疗。他们被误解、被孤立,甚至被病痛推向绝望的边缘。黄煌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深知,这些患者不仅是病人,更是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们为国家流过血,不能在和平年代被遗忘。”黄煌下定决心,要为这些“沉默的英雄”撑起一片天。

于是,他和同事们踏上了下乡随访之路,走遍了龙川、连平、紫金、惠东等偏远山区的村村落落。十年间,他开展家访七百多次,为102名患者送药上门、心理疏导、协调救助。山路崎岖,风雨无阻,有时一天要走二三十里,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山泉。他的鞋底磨穿了不知多少双,药箱也换过好几个,但他从未退缩。

用战友的温度,唤醒沉睡的心灵

在黄煌的巡诊记录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名字。紫金县的老兵朱予腾,战后因创伤后长期抑郁,多次试图轻生。家人束手无策,邻里避之不及。黄煌得知后,连续登门陪他聊天,听他讲述战场往事,用战友的身份唤起他对尊严与归属的渴望,让他重拾希望。

惠东县一位姓刘的老兵,因家庭贫困中断药物治疗,病情复发,黄煌在巡诊中发现后,立即协调医院提供临时救助,并多方奔走,推动政策解决,在他的努力下,精神病复发率下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他不仅治病,更治心;不仅送药,更送希望。

黄煌的坚守,让人不禁想起另一位跨越山海、走进中国人心中的医者——诺尔曼·白求恩。他不为名利,不惧生死,在简陋的窑洞里执刀,在颠簸的担架旁施救,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百姓。他的名字,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的象征:那是一种超越国界的仁爱,一种对生命近乎虔诚的守护,一种在极端困苦中仍追求卓越的执着。

黄煌没有远渡重洋,却同样跋涉在一条充满艰辛的“战地”之上。他背负的不是手术器械,而是百余名复退军人沉甸甸的信任与期盼。他从不认为这是“牺牲”,只觉得这是“应当”。这种不计得失的付出,正是白求恩口中“毫不利己”的真实写照。他不满足于简单送药,而是耐心倾听、细致记录,探索适合的心理干预方式。他知道,真正的疗愈,不仅在于药物,更在于理解与尊严。

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是医护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标杆。它不只镌刻在教科书里,更在黄煌这样默默躬行的医者身上熠熠生辉。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何为“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何为“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何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薪火相传,照亮归途

从战场到医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心。如今,黄煌虽已离休,但他的精神仍在延续。2021年,复员退伍军人医院正式并入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承担起全市复退军人精神卫生医疗救治和优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与系统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黄煌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精神也得以传承与延续。在这里,一群年轻的骨干医生正以黄煌为榜样,续写着守护心灵的篇章,在黄煌精神的感召下,医生们主动参与社区心理服务、校园心理援助、危机干预热线,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等,把心理健康的专业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97岁的黄煌已白发苍苍,行动迟缓,但眼神依然清澈坚定。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与“医者的仁心”,而这份精神,正在被新一代青年医护接续传承。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这句名言,黄煌用行动去践行;那份永不褪色的军人担当,亦是他跨越时空的“白求恩式”信仰。


致敬黄老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坚守在沉默中奉献的“守护者”他们或许不再披甲执锐但他们的身影永远站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如灯塔,照亮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