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孩子双重“焦虑”?心理专家支招:家长先做好角色转换 孩子循序渐进调作息
“孩子第一次住校,我夜里总失眠,忍不住想他有没有吃饱、能不能和同学处好。”“假期玩疯了,开学一周了,孩子还天天熬夜,写作业磨磨蹭蹭。”每逢开学季,不少家长都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近日,针对孩子首次住校家长的分离焦虑、新学期孩子“收心难”等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副主任杨杰霖,从心理学角度拆解问题根源,并提出心理缓解“小妙招”。
家长比孩子更焦虑?核心是角色转换没适应
“很多人以为分离焦虑只出现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小学生,但我们发现,不少家长其实比孩子更离不开对方。”杨杰霖说,这类家长往往长期承担着孩子的日常照料工作,习惯了将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形成了“孩子离开我就不行”的惯性思维。
当孩子首次住校,家长的焦虑看似是担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与人相处困难,实则是自身角色转换滞后的表现。“一直以来,他们的身份是‘全能照料者’,突然要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场’,会产生一种心理空洞——不知道自己该把精力放在哪里,进而通过过度担忧孩子来填补这种空洞。”杨杰霖解释道。
即便有些家长嘴上盼着孩子独立,行动上却忍不住反复叮嘱、频繁联系,这种矛盾心理是否正常?杨杰霖给出了肯定答案:“这很常见,因为家长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共生状态’,突然分离,家长需要时间适应。但要注意,这种矛盾不能持续太久,更不能成为阻碍孩子独立的理由,否则不仅影响孩子成长,也会让家长自身陷入角色困境。”
缓解焦虑有妙招:先接纳“放手”,再找孩子聊对策
面对孩子住校,家长如何快速缓解当下的焦虑情绪?杨杰霖分享了三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首先要建立一个核心认知:“孩子离开家长独立生活,本身就是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正是家长希望看到的结果。”明确这一点,能从根源上减少对“分离”的抵触。
如果还是控制不住担心,不妨主动和孩子聊一聊。“和孩子一起梳理,哪些事情他能自己应对,哪些事情还需要帮助,然后一起制定解决办法。”比如孩子担心不会整理衣物,家长可以提前教他折叠技巧;担心和同学相处,一起模拟日常沟通场景。这样既能帮孩子做好准备,也能让家长更安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本身对住校没有明显焦虑,家长就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把重心放回自己的生活里,比如重新拾起以前的爱好,和朋友约着爬山、喝茶,或者规划自己的工作。”杨杰霖强调,随着孩子成长,家长要慢慢淡出他的核心生活圈,从“全职照料者”过渡到“支持者”,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节奏。
沟通要“有度”:别让过度关注成孩子负担
采访中,杨杰霖提醒,不少家长会因为焦虑,频繁给老师发消息、给孩子打电话。
对此,杨杰霖建议家长与学校、孩子的沟通都要把握“度”。“和老师沟通,定期参与学校的家长沟通平台即可,没必要一焦虑就联系老师。”他解释,老师需要时间观察每个孩子的情况,频繁询问不仅会增加老师的工作负担,也难以获得有效的反馈,属于“无效互动”。家长可以把日常的担忧记录下来,在固定沟通时间和老师集中探讨。
孩子“收心难”?先找对原因再对症解决
除了家长的分离焦虑,新学期孩子“收心难”问题也是家长关注的重点。杨杰霖指出,孩子难以回归学习状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本身对上学存在不适应,可能是之前的学习压力过大,或在学校有不愉快的体验,这类孩子需要专业干预;二是假期作息混乱,突然切换到上学模式难以适应;三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新学期没有规划,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作息调整,杨杰霖建议“循序渐进”:“如果孩子假期习惯11点睡觉,不要一下子要求他9点半就睡,可以每周提前30分钟,很快就能调整到合适的作息。”同时,加入适量运动,比如放学后跳绳、散步,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让孩子更快适应作息变化。
在学习节奏调整上,“番茄工作法”是个好选择。“让孩子每学习30分钟就休息10分钟,期间可以看看绿色植物、活动一下身体。”杨杰霖说,分阶段学习既能提高效率,也能避免孩子因长时间学习产生压抑感。
应对抵触情绪:先倾听,再肯定过程
如果孩子对上学表现出抵触情绪,家长该如何沟通?杨杰霖表示,第一步是“换位思考”,不要急于让孩子“马上进入状态”。
“孩子抵触上学,背后可能藏着恐惧或不安,比如担心学业难度大,或害怕和同学相处不好。”他建议,家长先耐心倾听孩子的担忧,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困难,“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家长给出解决方案,只要有人愿意听他说,他自己就能慢慢调整。”
同时,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进步过程,而不只看结果。“孩子今天比昨天早10分钟完成作业,或者主动和同学打招呼,这些小进步都值得肯定。”杨杰霖说,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克服困难的过程,能帮他建立“效能感”,让孩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问题”,这种感觉会成为他应对新学期挑战的重要动力。
转载于惠州日报